本月初,国务院到温州专门调研典当行业立法,一下子引来了众多对温州典当业的关注。
作为国内典当行业起步较早的地区,温州典当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辉煌一时,而且长期以来与温州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密切相关。金银饰品、钟表、房子、车子……将贵重物品抵押以换取急需的款项,与银行等大的信贷机构相比,典当行显得更亲民,也更灵活。
在温州金改的大背景下,典当业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的垂青。在今年5月28日温州之行中,她建议温州不妨把重点放在申请金融公司的牌照,以及发展“一行三会”监管以外的非公众金融机构。
眼下,小贷公司、融资担保公司等与典当行并肩的“兄弟”金融机构都已发展得风风火火,古老典当业却尚未在此次金改中发力。行业立法能否成为一个契机,帮助典当行业化解自己“成长中的烦恼”?
曾经:民间资本欲入无门
细数一下温州典当业的历史:1988年,距离国内出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典当行仅1年,温州就出现了典当服务商。作为新中国典当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温州典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辉煌一时。
到1993年,国内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典当行已经超过4000家。其后,国家对典当行业进行了数次“清理整顿”,到1998年,浙江全省共有典当企业45家,其中温州就占了20家。
按理说,照这种势头,随着2002年之后国家对典当行的审批逐步放开,温州典当业应能高速发展。然而,温州典当业却起起落落,发展缓慢。在2008年之前,温州全市一共才27家典当行,等于说,此前10年内总共才获批了7家。
由于典当行准入门槛较高,很多民间资本想进入而进不了,温州典当业的经营规模显出了局促。温州一批老的典当行,注册资本基本上是几百万元,经营规模有限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2002年全市典当行典当业务总额为2.29亿元,2004年为2.82亿元。
扩容:去年一次新增12家
走在温州街头,近年来,挂着大大“當”字的典当行多了不少。据市商务局透露,2011年,我市就一次性获批12家典当行,而且每家注册资本都在千万元以上。
据市商务局最新数据,目前,全市共有71家典当企业3家分公司。由于其中12家是刚获批尚未正式运营,所以今年前5个月全市59家典当企业的注册资金(实收资本)7.38亿元,拥有净资产(所有者权益)8.02亿元,从业人员561人。
从2008年前的27家到如今的71家,温州典当业在新世纪以来扩容的第一道分水岭,出现在2008年。当年就有申诚典当、钱丰典当等9家典当公司和苍南龙港一家典当分公司获批。2010年,盛隆典当、龙鑫典当等12家企业通过了商务部审批。也就是说,2008年后的两年内,我市就一举新增21家典当企业。
由于2005年颁布的新《典当业管理办法》重新设定了典当业的准入门槛,典当业的经营范围有所拓展,典当业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,2008年后入行的“新军”们注册资本都在千万元以上。如2008年获批成立的申诚典当,注册资本3000万元;2010年开业的温州盛隆典当有限公司,由南湖商业集团等两家企业及一个自然人出资组成,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。
2009年1至9月,全市典当业务总额11.33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.8%,比2004年增长了4倍多。
而今年,则是温州典当业的第二道分水岭。2011年新增的12家典当企业分布在全市各地,包括鹿城区3家,瓯海区1家,乐清2家,瑞安2家,苍南2家,永嘉1家,平阳1家,平均注册资本达到1660万元,比原先59家时平均1300多万元的注册资本高了27%。
业绩:收入利润“步步高”
虽然依旧挂着传统的“當”字招牌,但走进如今的典当行,你会发现它早已不复过去传统的厚铁门、小空间、高柜台形象,如今简洁大方的门面、宽敞明亮的大厅,预示着典当业这种古老的融资方式更加贴近现代的融资需求。
与银行贷款相比,典当的融资贷款规模小、信贷门槛低、对客户的信用要求也相对宽松。只要典当物品合法,货真价实,动产与不动产都可以用作抵、质押,企业和个人可以将闲置的物品用来典当,使死物变成活钱,而且手续简便,大多立等可取,即使是不动产抵押,也比银行便捷许多。
我市典当行业更是形象体现了“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”的金融服务特点,如办理小额动产(金银饰品等贵重物品)典当,一般只需几分钟;摩托车、小轿车等只需半小时左右;一笔大额不动产,比如房屋、设备等,从开始估价、签约、封存到取得当金,也只需三、四个钟头。这种特点正迎合了需要紧急资金周转却屡屡贷款不顺的中小企业。
因此,在中小企业扎堆的温州,典当企业从来不乏客户。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近年来,温州典当业当金总额增长较快:2008年,全市典当企业27家,资本金2.49亿元,当金总额9.82亿元;2011年,全市典当企业59家,资本金7.38亿元,当金总额28.24亿元。
更难得的是,在去年借贷危机中,尽管资金市场短缺、企业普遍还贷能力下降,使得典当业务风险聚增,但全市典当业务发展还一直比较平稳,并没有出现大的风险。据统计,今年1至5月,全市典当总额已达到17.62亿元,比去年同期全市典当总额的11.32亿元还高出了6.3亿元。
而用于典当的抵押物也越来越多样化。除了常规的房产、汽车之外,近年来,黄金、珠宝、电脑、手表、字画等东西也经常出现在典当行。据了解,目前我市典当行的平均利息在一分八厘,最高的能达到两分七厘。这也使得我市典当企业普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。比如今年前5个月,全行业税后利润1028.63万元,平均企业利润17.43万元。
烦恼:身份不明限制过多
在全行业“盛放”的背后,我市典当企业的危机感却始终挥之不去。
“现行的典当行管理上是法院、工商部门把我们按一般企业形式来管理,但在税务部门,我们又是按金融行业的标准在缴税。典当行究竟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?”新金诚抵押典当负责人金杨琮呼吁为典当业及早“定性”。身份定位不明晰,最让典当业者忧心。
法律上的身份定位不明晰、监管政策的过度限制以及愈加激烈的信贷市场竞争,都令从业者顾虑重重。未来该如何突破困境、开拓创新业务,成为摆在全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事实上,国内权威专家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。在不久前于上海召开的“2012中国典当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”,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圣平也对典当业的身份提出质疑。据了解,目前典当业的身份定位是“特殊的工商企业”,而未列入金融体系,主管部门为商务部,这一身份使典当行业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。
与此同时,典当行业相应的政策通常是限制多支持少,束缚了典当企业的“手脚”,而这种束缚在此次金改中尤为突出。
以“兄弟”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为参照,业内人士提出,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可以是企业法人,也可以是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,而且基本没有股东数量或入股资金的限制;而典当行设立却必须“有两个以上法人股东,且法人股相对控股”的股权限定。即使是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新管理办法中,对典当行法人股的要求依旧没有降低,要求“有两个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的企业法人股东,且企业法人股东控股或者相对控股”。对此,我市典当企业负责人认为,这会对典当行业的做大和增资带来困难。苍南承信典当行负责人黄莹提出,目前温州典当企业普遍规模偏小,一个重要原因是增资扩股必须以法人形式进行,如果能以自然人形式增资,会更利于企业做大做强。(记者:章映)
采访后记
2011年以来,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,中央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步步紧缩,中小企业,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融资更加困难。在这个背景下,借着金改的春风,小额贷款公司、担保公司都“借势发力”,与之相较,典当业虽然也取得不错的成绩,发展势头却无法与前两者媲美。
针对典当业发展遇到的瓶颈,此次国务院法制办和商务部官员来温,对温州典当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,针对典当行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,与本地典当业者进行对话交流。
在这份《典当行管理条例》(征求意见稿)中,简化典当审批流程、提高注册资本要求、扩大典当经营范围、加强典当行业监管、对典当企业实行分类管理、建立典当业预警机制等内容的修订,让温州典当业者看到了行业转型的希望。
我们在此也期待,新的《典当行管理条例》能尽早出台,让温州典当从业者们有底气、有后盾去突破现有瓶颈,积极参与正在进行中的温州金改,让这个古老行业焕发“新生”。
(来源:温州网-温州日报)